□ 本报记者 汤 莉

8月17日,“‘一带一路’十年:进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十年答卷》丛书(8本9大语种)及合编本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外文出版社、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协办,会上发布的《“一带一路”十年答卷》丛书(8本9大语种)及合编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为人大重阳智库作品系列。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为全人类应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张东刚表示,《“一带一路”十年答卷》丛书的出版是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对“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追踪和系统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持续致力于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理论研究,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思想框架和理论体系;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促进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正确理解和广泛认同;加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为深化“一带一路”实践提供有力基础性支撑。

千年丝绸之路见证了人类文明交往历史,并在新时代焕发着勃勃生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史玲表示,十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成型。共建“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形式,把各方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十年来,“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以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消除了疑虑、回应了质疑,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对于“一带一路”十年的发展和成就,共建国家的感受最为真切。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期,我们完全没有预想到未来它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以及在全球引发如此深远的影响。”塞尔维亚前总统博里斯·塔迪奇(Boris Tadic)感慨自己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大发展,并表示,过去十年,诸多“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极大进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帮助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里斯·塔迪奇指出,世界在变,人类面临的挑战也在随之变化,“一带一路”不仅要着眼于现在,同时要放眼未来的发展。

在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齐炜看来,“一带一路”具有天然的内在动力,即它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尤其是亚欧大陆人民内心最深层的渴望。只有连通才能促进了解和信任、维持长久的和平、促进持续发展。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亚欧大陆作为世界岛的核心地带和中心地带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连通,而十年来“一带一路”已将亚欧大陆的人口、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联通起来。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各方的共同期盼,而建设好“一带一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与会嘉宾纷纷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波黑前部长会议主席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Zlatko Lagumdzija)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方要把目标放在共同发展上,更好地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国要合力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虽有不同,但在携手同行的路上我们有相同的目标,要聚集在一起,走和平、共荣的发展道路。”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Djoomart Otorbaev)强调,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量向质的转变,需要平等的合作,需要互利共赢的合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研究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一带一路”要坚持高质量、防风险、控风险才能行稳致远,要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改变单一的投资国家、投资主体、投资方式,规避企业和人身风险,坚持包容性,并对其他全球基础设施计划持开放态度。

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0.4%。同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同比增长7.4%。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这7个百分点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加速度”。“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一带一路”倡议会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从中获益。白明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红利显而易见,而推进经济全球化遇到的障碍也不容忽视。“越是有障碍,相关国家越是要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公共产品克服互利合作的障碍,实现更进一步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