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晏澜菲

自贸试验区发展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一系列首创性实践,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变革,皆是十年来改革开放“试验田”结出的累累硕果。

从2013年上海的“率先破局”,到2015年广东、福建、天津的“三地齐飞”,再到如今21个自贸试验区的“多点开花”,自贸试验区发展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细数已发布的七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不难发现,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一直以来都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也给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更好经营带来了扎扎实实的红利。例如,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实施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开放模式,推动了中国外资管理体制变革,引领中国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又如,自贸试验区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国家层面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供了实践支持,有力地促进了贸易便利化,优化了口岸营商环境。

302项制度性的创新成果既有延续,又有新增。例如,在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中,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均为首次提出,可以看出中国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

差异化探索使得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优势,形成了油气、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积极探索绿色贸易和数字贸易,促进跨境电商、“保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让自贸试验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集聚愈发清晰。制度创新无疑是自贸试验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推手之一。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对标高标准贸易规则的重要一环,也是自贸试验区积极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的切实做法。

十年磨一剑,自贸试验区发展已进入提升阶段。提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水平,提升市场准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统集成、协同创新水平,“三个提升”为自贸试验区发展“上足发条”,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还有更多精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