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昕

中国商务新闻网  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不断完善,物流组织形式不断丰富,物流效率不断提升,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货物出海主要通道,有力促进了资源要素跨区域流通,大幅降低了物流时间和成本,有效破解了“西货东出”困局。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经新通道进出口货值达3500亿元,同比增长约40%;跨境铁海联运班列开行4510列,同比增长9%;跨境公路运输120.27万辆次,同比增长84.18%;国际铁路班列开行4091列,同比增长18.51%。西部陆海新通道正逐步成为“一带一路”上一条陆海双向开放的金色纽带。

“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深化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促进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告诉记者,近日,海关总署推出15条重点举措,围绕畅通物流、助力开放、培育产业、优化环境四方面给予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建设。

跨境物流更畅通,最快4天到东盟

此次出台的15条举措中的重头戏就是畅通跨境物流。具体措施包括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通关便利化水平,助力国际铁路联运扩容增量,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联动平台,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衔接互通,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的作用。

由于铁海联运具有速度较快、成本较低、安全性高等特点,受到企业青睐,在陆海新通道上发挥着骨干作用——近年来,铁海联运班列从当初仅有的1条线路拓展至如今的北部湾港至重庆、四川、云南等7条常态化开行线路,辐射范围已增至中国18个省区市61个城市120个站点,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

“采取铁海联运模式,实现铁路集装箱‘原箱出口、一箱到底、海外还箱’的全程国际多式联运,不用在港口拆箱换装或散货装船,西部地区货物到东盟国家由原来耗时一个月左右缩短至最快4天。” 吴海平说。

随着物流组织形式越来越丰富,物流体量越来越庞大,对海关严密监管、高效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5条重点举措聚焦在“如何服务通得更快、支持运得更多、助力联更广”三方面。

据吴海平介绍,新举措以实际效果回应沿线企业关切和物流发展实际,如推动铁路运单“一单制”国际铁路联运(中老、中越班列)集装箱货物和海运提单“一单制”铁海联运集装箱货物在进出境口岸便捷、快速通关;在原有普通货物班列基础上,支持中老、中越班列开行“笼车”(运输汽车专用)、冷链等个性化班列,满足整车、冰冻肉类水产品等特殊商品运输需求,丰富班列运输进出口商品类型。

同时,支持企业依托中老、中越班列探索开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业务,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铁路联运拓展货源;支持开展组货业务及内外贸货物混编运输业务,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互联互通,推动通道物流网络联通更大更广的区域。

物流旺则经贸火,经贸火则产业活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不仅加速了资源要素流通,更使得沿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尤其是外向型产业加速向通道周边聚集,逐步成为一条国际物流、商贸、产业大廊道。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直辖市)经新通道进出口约3500亿元、同比增长约40%,其中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出口约750亿元、270亿元,分别增长约1.2倍、1.5倍。

优秀“成绩单”的取得,证明了中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放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进一步推动“通道+产业”协同发展,既要让沿线特色产品“走出去”,也要让服务产品“引进来”,特别是东盟国家产品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市场。记者注意到,15条中围绕支持新通道沿线经贸产业发展,针对性地提出了两大方面的措施。

一方面积极促进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物流成本最优的互惠合作通道,对于开展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此,海关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深化应用,指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充分运用RCEP项下原产地规则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各海关共计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6350份,货值146.3亿元。

另一方面,为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海关部门将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统计分析服务,强化区域海关知识产权保护。

吴海平表示,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查研究中心(东盟)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将在加强通道沿线海关技术性贸易措施协作,有效帮助企业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前期,通过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我们成功助力鲟鱼、小家电等产品破解壁垒,顺利出口东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