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孟 妮
中国商务新闻网 7月25日,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通告称,公司将通过全资子公司HUAYAO与STRIVE、LINDO两家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合资建设华翔精炼年产5万吨镍金属量硫酸镍项目。该项目建设在纬达贝工业园(IWIP)内,总投资约为2亿美元。
华友钴业方面表示,与相关合资方在印尼建设硫酸镍项目,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契合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发展对锂电材料快速增长的需求,顺应了全球市场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将进一步深化公司镍资源一体化布局。
华友钴业公布的这个好消息,只是今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的一个缩影。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6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316.1亿元,同比增长22.7%。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901亿元,同比增长7%;新签合同额6559.8亿元,同比下降2.3%。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表示,上半年,在全球通胀高企、外国直接投资波动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仍承压上行、保持正增长,在稳定发展中凸显韧性。这体现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已重回稳定增长的轨道。
谈及原因,吕越认为,一是中国正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鼓励具备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二是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各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并加大对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等各类专业化租赁和商务服务的投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亮眼表现,也是拉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上半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1.7亿元,同比增长23.3%,占同期总额的18.6%。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777.2亿元,新签合同额3301亿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6.7%和50.3%。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投资合作。”吕越进一步谈道,在新形势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面临重要机遇。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各国致力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中国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逐渐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具备投资领域广泛、投资形式灵活的特点,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注入了新动力。在承包工程方面,中国企业也机遇多多。例如,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医疗设施等民生工程项目,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基建项目需求旺盛。以速度快、质量高著称的中国基建一直受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认同,这为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提供了重要保障。
吕越提醒,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盛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压力,加之部分沿线国家收紧外资安全审查,中国企业在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项目时需保持警惕和防范。在实施对外承包工程中,中国企业也面临挑战。如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制度支撑体系不健全,金融、保险和法律等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项目工程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匹配难题;地缘政治风险发酵、共建国家内部的政治风险与债台高筑问题,都可能导致相关国家主体投资项目业务停滞,增加了投资风险。